回到主页

李应达:社会介入乡村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分论坛一:社会工作助力乡村困境人群服务及脱贫攻坚的实践案例

案例4

李应达 云南振滇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主任

我们是云南振滇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执行主任李应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今天最主要的讲是农村的服务+生机的农村社会服务工作综合模式,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我将从这几个方面做一个分享,第一个是振滇为什么扎根在乡村的考虑,第二个我们振滇工作过程的介绍,在鲁甸、寻甸的工作,这是一个工作的过程,另外就是通过工作总结思考,第四在农村工作计划和打算。

第一个我们为什么扎根在农村的缘由,2014年由云南省的评估专家成立的,刚开始不是想着到农村社工服务,因为当时2014年803地震,我们振滇作为省级的机构,我们到鲁甸开展灾后的服务,第二个我们在昆明市寻甸县,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也是因为有民政这边37计划项目,刚好我自己是寻甸本地人,回到训练开创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我们的一个工作是这样的,我先介绍我们在鲁甸李家山的工作情况,我们建立服务站,我们在鲁甸最严重的鲁甸县建立了一个我们服务站,其实刚开始做一些需求调研,做一些紧急协助政府,协助基金会给村民派发物资,我们也协调了朋友武警三支队村民的一些工作。这是第一步的工作,第二个我们在灾区建立一个关系,基于基金会,还有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些服务类的项目,因为灾后一个月之内,前三个月之内,人的心态是很低落的,包括一些村庄里边的边远人员的照顾和服务,因为村民是很容易忽略的,其实社会救助和政府的考虑是很科学的,第一是搞一些服务,让儿童做一些活动,让老乡忘记痛苦,通过服务与村子里面建立关系,我们开展一些服务开始。在2014年前3月之后,很多机构开始撤出以后,我们振滇包括到2015年的5、6月份的时候,其他全省的机构也撤出了,我当时也在犹豫,是不是应该回昆明了,因为鲁甸还是离昆明很远,但是我们觉得扎根下来了,做了一些服务,跟老乡也建立了一些关系,走了以后觉得不舍,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有很多的担忧,怕没有资金支持,但是我们工作员扎根在村子里面,跟老乡家访,沟通交流,经常到人家家里面做!寻找资源,这个寻找资源刚好有一个机缘,鲁甸当时有其他的基金会撤出以后,中国扶贫基金会,香港云南办事处,南都公益基金会,他们一起组建了一个三家联合资助平台,我们振滇积极争取支持,在鲁甸做一些灾后的生计发展,服务就是简单的做活动,一直做活动,我们觉得不能根本解决需求,灾后是发展的发展,如何得到实实在的东西,我们在这个时候从2015年的9月份以后到现在一直在执行服务+生计的模式,尤其是留守儿童,老人的照顾和陪伴,很多活动不细讲。另外一个层面是服务+发展,生计不能随意做,一定要系统分析,扎根社区,对社区有深入的了解下去做,在李家山是缺水,就是种植花椒这个东西,人饮水都出现困难了,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是你会发现到了晚上,他们都背水要到差不多五六公里以外,来回一个小时去找水的时候很艰难,我们在李家山最终得到三家支持以后,我们解决水源,建水窖,整个五里排舍基本解决了人的饮水问题,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我们社工的特长是组织孵化培育乡村的骨干,所以通过第一个项目我们寻找到了村里面的一个小组,培育他们让如何投工投劳,我们资金拿给他们如何管理等等的过程,我们做第一期项目的时候,这个村子里面,他没有社长,没有人愿意做社长的,开会的时候,我们组织村民两个小时没有人来的,这个开会一来就是吵架,就说村里面的问题,这个地方没有收入,大家都不愿意当,是一个麻烦的事情,当我们做第一个项目组建这个小组以后,把这个村里面的关系搅动了,他们觉得参与性在里面了,后来我们做第二期的项目,水的问题解决了,村子里面的公共设施,我们一说你们要有组织,不能散乱,他们后来就自发把社长选出来了,我们这个工作我觉得有成效,一个不止是解决问题的,村子里面有自己的意识是很重要的。第二期项目我们帮村子里面建了这个公房,我们申请了资金,属于社区这部分社区来管理,一期一期拨给他们,他们的财富怎么关系,他们自己沟通,投工投劳怎么来投,他们来沟通,我觉得当下是我们农村社会工作的出路是在这里,我们优势扎根乡村,跟村子里面联结在一起,让村民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这和我们扶贫项目有区别的地方,政府的扶贫项目是承包给老板的,其实村民不知道做起来了,爱惜程度,有待考量的,社会服务机构和政府有很多的沟通协调的地方。这是我讲鲁甸的一个工作。这是在鲁甸的一个服务+生计,解决了生计的问题,也解决了乡村的资助组织,我们扎根乡村的经验得到增长。

第二个寻甸的工作,因为我自己的老家是寻甸,有民政厅的支持,我们有三个乡镇开展社会工作的服务,我们服务的思路我们在三个乡镇建立了一个服务站,挂的名称都是我们云南振滇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寻甸县的民政厅,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模式,由训练民政局,向县人才办申请一部分资金,由振滇出专业的老师,出技术支持,培养整个线的人才培养,我们做了五六期的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人才都有做这个过程,村委会,乡镇这一级都做,整个县我们都做了这个工作,在政府层面的,对社会工作的了解,都有一定的了解。第三是三留守的服务,其实农村社会工作大家都知道,我们去农村做服务一定会做三留守的服务,第三是服务+生机的发展助力工作,我们在推动村镇的中药材种植,其实这个是我这边有一个资源,他们那个地方有一些有钱的人,他们想来做这个事情,做一些引见,扭转了600多亩的土地,村民入股了,来做这个中药材,现在已经成为了中药材的基地,成为了训练政府参观的一个推动农村发展的产业东西,这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是做得比较好的一个。第二个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刚进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村子的人都是觉得政府来了,肯定都是要给,甚至当时这个村干部觉得你们来我们这里做水窖,这个钱返给机构,我们不是这么干的,我们来这里是投一部分资金,村民投工投劳来做事情,就是把社区的带头人,村小组的思路转变过来,不是说我们来这里承包工程的,砸钱的,我们是来带动一些思路做事情的。这个村子他们觉得什么都做不了,你去这个社区经常会看到垃圾成堆,路不干净,现在去这个村子比较整洁。另外在发展产业经济方面,以前政府说种果树他们觉得不需要,我们就和他们沟通交流,结合他们的气候条件土壤做分析,跟政府扶贫这边一起沟通,最终把这个事情落实下去了。这就是我们在鲁甸和寻甸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做项目,我们去推动和发展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对农村有非常大的情怀才能做得更好这个工作,通过这两个县的工作,我们得到的总结,第一农村社区工作不是简单的服务,应该是综合发展的,是服务+生计,发现社区的根本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扎根社区。第二个是以社区为本,社区资源的视觉开发,社区其实我们都是外来,包括陈江龙是自己当地人,要有社区资源的视觉,社区一定有能人,但是他们缺乏一些思路和想法,通过他们带动可以发展,社工不是万能的,其实更多是我们要去发掘了解以社区为本,看到社区可以利用的资源,最终催化出来的资源,第三个以村民的参与行为主,任何的活动,任何的生计项目不能是想当然的,要跟村民排序,哪些事情是最大的来做这些事情,鲁甸的项目一直在做,比如说寻甸2月份我们要搞活动,他们也会出一些,比如说明做一些联会活动,大家出点菜就可以把联会做起来,村里面编排一些舞蹈,这样的事情,不用我们社工天天做,其实村子里面形成机制了,乡村的自治体系就慢慢建设起来了。第四充分调动内外资源的支持,进入乡村,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民政的我觉得项目的资金很重要,第二个是比如说县和乡的行政支持很重要,更多的就是你跟村子里面的关系,但是你要经常跟不同的部门汇报工作,保持合作的关系,这也是取得他们的成效。因为振滇背景求还专家学者,来自高校资源。第四我们小项目做起来,还是要跟基金会多沟通,交流,基金会有支持就非常好了。第五少数民族文化的优势,我觉得少数民族文化在老一代身上可以看到,尤其在年轻,90后,小学生,初中生不会说他们那个时候的语言,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做这块的工作,社工到了乡村要入乡随俗,了解当地的习俗,一定要有社区的带头人。未来的计划,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社会的协助的角色,在推,更多的是社区带头人带着村子里面做事情。未来振滇乡村人才的培养,我在鲁甸、寻甸培养了乡村人才,他们觉得这两年种洋芋卖不出去,他们觉得是不是可以种中药材,我给他们提了一个思路,把城乡的农产品拿到城里面卖,所以我觉得,他们也很感兴趣,他们觉得是很希望的事情。组织孵化,农村就是村三委领导的协调小组做这些事情,要孵化怎么孵化,让村里面的文化热闹起来,我们还是农村有希望的,让老人觉得我们活在村里面不孤独,不孤单,靠社工是做不了那么多的。

乡村的自我造血,更多的是项目支持,更多的通过农村产业开发实现农村的自我造血,我对农村工作有情怀,一直在做这个事情,我家里面慢慢地开公司,慢慢公司也不管了,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事情,这是公司的照片,需求评估很重要,老乡一起参与,到底什么是重要的,这我们的一些活动,这在鲁甸投工投劳建水窖,学习种花椒,我们在少数民族的乡镇修建防洪沟等等,谢谢,分享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