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松鹤村历来都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早在90年代就有国际非盈利组织进到这里开展发展工作,但反贫的工作并不容易。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迪庆州民政局对口支援当地建设,2017年云南振滇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在云南省民政厅支持下参与“三区三州”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来到当地。
图/振滇伙伴和宋大哥
振滇的社工进入后跟村委会了解到整个松鹤最穷的就是白岩(ǎi)子小组,这是一个傈僳族寨子,全村24户村民。其中最贫困的就是宋星文五兄妹,他们生活在村子最高最远的地方,也是离哈巴雪山最近的地方。
图/哈巴雪山
宋是他们汉族的姓,他们是定居在白岩子的第五代,祖上原本在虎跳峡周边的一个傈僳族部落,因为哑所以被送到这里帮部落放牛所以姓“宋”。社工第一次和村委会书记、扶贫工作队成员到他们家走访时还是土路,雨季时因河沟涨水被冲断无法通行。当时他们家庭一年的人均年收入不到一千元,并且因为跟风种植玛卡负债几十万元,家徒四壁是他们家庭环境最真实的写照,村支书看不过去给宋星文钱但他拒绝了。
图/去宋家的路
初始,村干部有考虑让他们兄妹异地搬迁,但最后他们还是选择留在这片乡土。因为他们周边有50多亩土地并且自然环境非常好,都是原始森林覆盖区,无论种养殖都是有现成的优势资源。经过走访了解到他们五家有40桶土蜂,刚刚从上一年的10桶分箱发展到这个规模,每年一桶分三桶的发展速度。相关方经过评估与宋家兄妹讨论,发展土蜂有没有可能让他们改善现状,他们欣然愿意尝试。
图/坝子山
宋家房后的山叫坝子山,他们祖上就有养蜂的经历。因为海拔高无法种水稻,30多年前他们都是蜂蜜换粮食,用马或骡子驮到虎跳峡,100斤蜂蜜换600斤粮食,来回走两天的路程。当时他们最好的蜂蜜可以卖10-20元之间一斤,这种蜜用于入药,不同于日常食用。
但是老人去世之后,土蜂管理不善就飞走了,期间有10年的时间没有养蜂,养蜂技术也流失了。宋星文想先辈都可以养,他也一定能养,于是他就在周围找哪棵大树上有蜂,尝试把它们召回房后的山上的蜂桶里悉心照顾。就这样慢慢从1桶发展起来。他们的养殖过程更多是给蜂做一个巢,基于周围的环境自然生长,养蜂对他们而言,更像一种和自然的交流。
图/挂在树上的分蜂桶
确定发展养蜂的思路后,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推动他们成立了合作社,成员以村里的贫困户为主。当时社工每次去宋家唯一做的事情就和他们讨论如何养蜂,怎么发展。宋星文回顾,只要他们来,什么都不干,大家就是坐在一起一天一天的讨论养蜂。他们想到有没有可能做些蜂桶随意放在山上看蜂会不会住到里面去,于是他们就动员村民做蜂桶来引蜂。
图/安放蜂蜜桶
其实在这个决定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当地土蜂的习性,它们分家时一般在距原来蜂桶1公里左右的距离,土蜂的直线飞行距离就是6公里左右,只要在分蜂时堵住周围树干上有洞的地方蜂在蜂桶安家就有很大的机率。整个17年村民做了500个蜂桶,只要遇到天气好的时候,每天就有3、4窝蜂飞到蜂桶安家,这一年蜜蜂发展到几百桶的规模。这看似随意的尝试其实背后有村民仔细研究和观察的基础,精准的距离是无数次追蜂的结果。
图/宋大哥家的蜂蜜
每年3月开始就进入到当地村民最忙的时节,他们需要到森林里找倒掉的大树,锯开制作蜂桶(长80cm,内径30cm),拿回家阴干,用当地的一种香叶烟熏蜂桶做防虫消毒准备。
图/做好的蜜蜂桶
到月末坝子山上一下子满山花开,4月就进入分蜂的季节。分蜂完成后要做的工作就定期检视,防雨雪水进入蜂桶、蜂鸟和马蜂吃土蜂、野熊吃蜂蜜、冬季给蜜蜂保暖。宋大哥告诉我们,蜂鸟和马蜂主要靠网捕捉,冬季保暖就缩小蜜蜂进入蜂桶的口,最头疼的就是黑熊,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经不住甜蜜诱惑的黑熊,去年偷吃了合作社近100桶蜂蜜。
图/宋大哥家蜂蜜
合作社每年取蜜两次,取蜜时先用当地的兰花烟熏土蜂飞走后再进行割蜜。春蜜端午前后,这个时节因为花多每个蜂桶60%的蜜;冬蜜11月取,进去25%的蜜,剩下的需要给土蜂过冬。滤蜜就选阳光灿烂的日子用纱布把蜂帘包住挂在杆上自然过滤。
在各级政府及相关方的协助下,他们完成路面硬化,同时还发展雪当归种植以及牲畜养殖。
合作社覆盖松鹤村委会3个村民小组33户
带动 23 家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
宋星文也从松鹤村最贫困的村民成为合作的总经理负责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的工作。
截止目前
他们共有1500桶蜜蜂
年产量3000斤蜂蜜
为了保护自然的平衡他们计划发展到5000桶就停止。
今年新蜜上市,欢迎选购支持
规格:
试吃装60g,25元(包邮到家)
500g/瓶,150元包邮到家;
两瓶优惠价298元;
扫码购买